《你好,之华》观后感

时间:2024-07-14 11:11:14
《你好,之华》观后感

《你好,之华》观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你好,之华》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你好,之华》观后感1

和朋友在这个寂寥的冬夜去看了《你好,之华》,观众不足十位,很适合安静地欣赏。一部平淡温情、波澜不惊又带着少许遗憾的文艺片,就像手里那杯渐渐喝至寡淡的红茶,温度却刚刚好。

名为《你好,之华》,但故事的主线却是以之南而展开。主角仿佛不是之华,亦不是死去的姐姐或者年少时的暗恋对象,侄女和女儿仿佛也不在中心点的位置,更不用说其它人。或者应该说,每一个人都像主角,但又不是。

没有能猜到下一幕的标准的流程剧情,也没有激烈的冲突和主线。但总有某些吸引人的点始终贯穿着。我以为我会不耐烦,却渐渐看得更专注。

姐姐之南的悲剧,在于他被胡歌饰演的张超当猎物捕获了。张超,家境不好,又想当明星,典型的眼高手低,沦落到在大学食堂打工。看到之南这么出色又美貌的女性,顿生占有欲,要把她抢过来报复生活对他的所谓不公。他不爱之南,只是想捕获一个猎物。偏偏从小优秀的之南,像绝大对数的中国女性一样,她所受的教育里,没有如何防止坠落和被捕获这一课。而且乖乖女,最容易通过爱上“坏男孩”来释放自己被压抑的天性。

一旦和这种猎手生了孩子,被捕获的女性人生就无限下跌了。一次次被家暴,最终抑郁自杀。

唯一让我想落泪的一幕,是之南的女儿对妈妈的前男友尹川说:如果你是我爸爸就好了,以前日子过得很苦,但我总想,那个以妈妈的名字写书的人,总有一天会来带我们走的。

其实之南是有机会止损重新开始的。可惜,不是每个人都有发现走错路之后,立刻离开止损,重走另一条路的决绝与勇气。最终,自己丢掉了性命,也让一儿一女那么年幼就成了孤儿。

只是结束时片中每个出场角色都好像褪去了负面的情绪,各自笔直的前进了。就连逝去的之南也鲜活起来,虽然在这影片里,她一开始就从世间败退谢幕。但剧终时她唯一留下的东西,仍然是曾为命运斗士的期望之证。

这片子里我最喜欢的,就是每一个人心底都有一片坚不可摧的圣域。然后各自为了这片不可侵犯之处而探求、而尝试着去努力。就好比之华的婆婆,一个已经老态龙钟的老奶奶,还会用英文跟人交流修道院与凡尔赛宫。还会“不小心”遗落下口红。

想起以前跟好友聊过的:每个人自幼都抑制不住的以为自己应该被上天青眼有加,特殊对待,然后终有一天要从梦境中清醒。重新面对自己存在如蝼蚁这个事实。

或早,或晚。

但蝼蚁亦有浩瀚的爱和尖利的恨,心底亦有万壑千岩,在这一点上,被上天宠爱的或被背弃的,都将十分平等。然后,在认知自己可笑的微渺之后,变成方寸间的舞者。每天重复着汲汲营营的求生,然后从磨砺道路的间隙里搜寻着缥缈微光,用来修补维护自己的圣域。在心底焚起弥天大火,持续燃烧着不肯平庸不愿磨灭的骄傲,持续着与卑污的世界战斗终生。

贯穿全剧的,是那些信件,不管是情书还是问候,都是用书信交流。我很羡慕那些还喜欢写信的人,也羡慕还能见到情书的人,心理年龄越来越大的我,反而更喜欢这种老旧的生活方式。在这个信息超载的时代中,看到用邮寄信件的方式来进行沟通,便想起木心的《从前慢》:从前车马很慢,邮件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尽管,那些些无处安放的小心思,平静又寡淡。但于当事人而言,那就是一场盛大的波澜。整部影片的铺陈,更像是特意让我们站在旁观视角。不需要共情,也不必难过。就默然的,接受着我们生命中每一个人的潦草而过。

就像故事的最后,我们不管得没得到想要的,活没活成喜欢的样子,都学会顺其自然得过且过了。毕竟啊,像张超说的:人生不是你随便扒拉扒拉就能写清楚的。

被拒绝的经久痛苦,放不下的无尽折磨,所托非人的致命代价,不仅是在电影里,不是在听别人的.故事,这明明是自己的故事。可我仍相信书信里传达的爱,哪怕最终仍是无缘,哪怕需要漫长的等待,哪怕心仪的人竟从来就没有收到!哪怕多年后,只换来晚辈的泪水,只剩下满满的记忆与空空的信笺。

散场后,与友在街边吃馄饨,不约而同慨叹,周迅真的开始老了,你看她的鱼尾纹双下巴都出来了,已不是那个精致的周公子了。可是忽而又想,除了她,谁能更合格的去演绎中年之华呢?她曾经鲜活精灵,但不能驾驭沉重和松弛,现在她年龄够了,能载重了,也够松弛了,这是她最好的时代。也是我和你的。我这样对朋友说。

我们都曾经想要活成最好的样子,却忘了接受现在的样子。生活固然不尽人意,却仍要匍匐前行。如此,看似稀松平常的日子也有了它的意义。我们需要这样的夜晚,需要一些暖来填充这个冷寂的冬夜——在与好友看过一场貌似无味的剧之后,我还能熬一个夜写一篇影评。在经年之后,在我耄耋之年记忆力严重衰退之后,我仍会念念不忘:噢!那一晚,我与她看过这场剧,它是冬夜里浅浅的温润又柔和的一束光,告诉我:

我们爱过的人,终不负众望。

《你好,之华》观后感2

历来有什么好电影,大家都喜欢翻拍,比如中国的《扫毒》被韩国翻拍,《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被日本翻拍,而韩国、日本、欧美的优秀电影,中国有些导演也想拍出自己的感觉、拍出中国的印象。但我还是第一次见有导演跨国翻拍自己的电影的。

想必很多人都看过日本导演岩井俊二的代表作《情书》,但是,《你好,之华》其实就只是中国版的《情书》,甚至相比原版《情书》,质量还大大的不如。不知道岩井俊二在拍这部电影的初衷是什么,是靠名声在中国挣些钱,或者是在中国的电影史上留下自己的作品,再或者给中国的影迷们一个交代?

说电影,拿《情书》来对比《你好,之华》,涉及剧透。《情书》的开头是男主意外去世来展开整个故事,《之华》的开头也是一个人的去世,这个人是女主之华的姐姐之南,而电影也是以这个人展开的。再有《情书》中有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人,而在《之华》中这种安排却显得过分,长得一模一样的人的这种剧情大有电影在,但是在《之华》中,不仅两姐妹之华和之南成年后长得一模一样,而且她们的后代也完全和她们小时候一模一样,因为电影涉及到回忆,回忆中的两姐妹和现在的两个姐妹(她们的后代)是同样的两个演员。或许这也是岩井俊二的一种放大,子女和父母像是理所应当的,而导演让她们完全相像也是为了更加突出故事的纠结和情感的渲染作用。但是不得不说,这很狗血。

《之华》的节奏很慢,和《情书》一样,都是远镜头和近镜头相互叠加,但《之华》在这方便的处理更加分明,相比《情书》少了很多拍摄技巧。《之华》在拍人物的时候全是近镜头,在拍景物、静物的时候又全都是远镜头。另外,电影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的结合也不是很好,明明是一部文艺片,但是电影上半部分却像是一部喜剧,而下半部分,喜剧又突然中断,完全抛掉了搞笑情节,变成了一段又一段煽情的桥段。《之华》很琐碎,背景和情节都是,从另一角度看,更像是导演在敷衍,在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中,穿插各种没必要的情节,就像回忆少年踢足球,少女痴痴看着,镜头一闪而过,只有几秒时间,似乎都只是为了煽情,让人觉得美和怀念少年时的美,不像《情书》虽然是探寻过去,但是条理清晰,镜头的人物、场景也都给人很干净的感觉。

再说人物,影片最初,之华的丈夫温文尔雅、面容干净,完全是一副翩翩君子的样子,不像是日常生活中应该有的人物。但是,镜头一转,这个人突然变得偏执、心胸狭窄,面貌的处理和切换都来的猝不及防。特别出演的胡歌,在剧中扮演一个渣男,在前面的人物交代中,胡歌扮演的张超应该是不可饶恕的,但是镜头再转,男主和张超又喝上了酒,张超敞开心扉说自己的为人,说以往的事情。张超说他只是觉得之南很美而已,但婚后看见她眼睛中的目光就让他觉得厌烦,所以只是心情不爽而家暴。影片的格调是平和,太过于平和,以至于男主愤怒时该有的歇斯底里和作为渣男该有的刚劲都被抹除了。男主深爱着之南,爱了三十年,即便被渣男张超抢去了,也还是守身如玉,心心念的都是之南,在聚会上见了和之南长得一模一样的之华后,发的第一条消息就是三十多年了,我一直深爱着你,这么深的爱,在面对毁掉心里挚爱的一生的人时,不该是愤怒?怒不可遏?结果凭渣男几句自我感慨的话反而落下来泪?《情书》中的宣泄和争执时该有的态度和动作都还有呢,到了《之华》这里连人的本能反应也都没有了?喝完酒后张超这个人物就从影片中彻底消失了。若果要强加一个理由,这个人物或许只是为了凸显男主和之南的爱情遗憾,而且力度很小,甚至完全不必在影片中出面,只要交代是个渣男就好了。而影片女主之华喜欢上了喜欢姐姐的男主,这种三角恋安排又是为了什么呢?影片最后交代了男主的释怀,却没有交代女主的心情,就像是写作文写了前文却没有了下文。或许也是为了诉说爱情中的遗憾吧。只要想,总能给出理由,只不过理由有合适和不合适。

服装一方面,中国的未成年女生是少有打底裤外套裙子的,这种形象我们想起来,都是日本和韩国的女生才是这样,但在《之华》中,中国的两个未成年少女似乎成了日本学生。要知道中国的校服中规中矩,虽然不好看,但却以安全(不走光)和舒适而被日本和韩国学生羡慕的。还有通讯,这点也和《情书》很相似,《情书》的年代背景在过去,而《之华》的年代是在现在,导演通过女主之华的丈夫这个人物的一个动作,就让交流工具从手机变成了书信,而这个动作也刚好是这个人物的不合理的崩塌。

但,影片总体来说还是很美的,剧情缓慢,一些处理如孩子的内心变化和加入两条狗的作用都是让观众能很直接地感受得到的。而且,影片中言语不多,穿插了大量的舒缓音乐,更显得安静。轻柔的背景音乐,在影院中回响,就像是听了一场音乐会。要看的话,没那么多事,去看吧。

《你好,之华》观后感3

神秘已婚妻子参加同学聚会,又被神秘男子告白,此人是谁。

你好,之华。言简意赅的表达,你好是我们打招呼常用的词汇,也是我们写信件的开头,它是一切事件的开始,一切故事的开篇,是一个拥有着无限可能和无限遐想的词语。

影片的开篇,整体色彩晦暗且压抑,一个女人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之华在参加姐姐的葬礼——之南收到了一个同学聚会的邀请,随后之华去到了同学会,但是并没有忍心说出自己的姐姐已经逝世的消息,她装作之南并与她姐的初恋互留了联系方式,而后面一不小心让丈夫看见了同学会上遇见的那个初恋男发的:30年过去了,我依然爱你,丈夫在冲动下摔坏了她的手机,故事从这里展开……一封又一封的信件构成了整个故事,也让我们了解了之南的整个人生,整个电影构架很大,色调很日系,充满着日式小清新,在残忍的结局中带着一些暖暖的小故事。

之南死了,死于抑郁症,死于自杀,死于家暴,有许多人问,为什么她能放弃对她那么好的尹川,选择了一个既有暴力倾向又没有钱的张超,有个陈独秀网友说:因为张超是胡歌,只要有胡歌这张脸怎么都可以。我看到之后会心一笑并深表赞同。但是,平心而论,说句真心话,我觉得之南的表现深刻代表了在恋爱中被冲昏头脑的女孩子,被男孩子靠一张嘴就骗走了心,不在乎身边所有人的反对,等到看清现实却已经酿下苦果,只能自讨苦吃。之南最后选择用自杀了结自己的生命,但是生命存在就是有意义的,她是去世了,可她的两个孩子还在世上。他们年少失去了母亲,哪怕身边所有人都在关心和帮助他们,他们还是脆弱且敏感。之华的女儿飒然面对睦睦母亲的离世,选择陪伴睦睦。原本就在妈妈身边成长的他们,现在没有了爸爸也没有了妈妈。爸爸有了新的宝宝,妈妈去了新的世界。两个孩子也在悄无声息的成长。

之华冒充姐姐和尹川写信,尹川在回信时把信寄回了老家,睦睦和飒然冒充妈妈给尹川写信,之华的婆婆给老师写信,之华替婆婆送信。没有了手机,信是大家远距离交流的主要方式,这是一种充满浪漫和情调的交流方式,通过信件,我们缓缓了解了之南的一生也了解到了之华和尹川之间的关系。之南是优异的,漂亮的,美好的,完美的;之华是普通的,平凡的。

尹川是转学来的,尹川的妈妈是之华的同学,之华在青春时期爱上了尹川,尹川爱上了之南,尹川写了一封又一封的情书给之华托她转交之南,陷入爱情的之华使了小心机,没有把信件转交,后来被尹川发现,再后来……尹川和之南在一起了。在大学奇迹般相遇的两个人,在一起了,年少的憧憬与爱恋得到了延续。这是美好的。又如大多数初恋一样,他们分手了,并且之南遇到了张超,从此优异的,美好的,漂亮的之南变得不完美了。

看电影时总感觉导演布局很大,格局很广,但是他又没有用有限的时间讲述完这整个故事,或者他想传递的精神。画面美,演员棒,就是不知道这个电影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个电影是讲年少的爱恋是最纯洁的?之华暗恋尹川,就一次又一次的往他家跑,带吃的,找话题,借着去看他的妹妹,照顾他的妹妹去偷偷的看他;尹川暗恋之南,就在白天坐在座位上想她,看她,放学路上目光追逐着她的身影,晚上开着小台灯,一封又一封的写着情书,每一个字都是爱意,反复斟酌,句句揣摩。飒然暗恋着同桌,却又不敢上学,单纯的喜欢着,却日夜的思念着,以为可以放弃,却又愈加思念。年少时的暗恋像葡萄,酸中带甜有内心似水。少男少女的羞涩和纯洁是我们再也回不去的青春年少。

这个电影是讲青春未来无限的,影片不止一次说关于中学。中学是对每个人而言都无可取代又终身难忘的回忆,我们当时犯的傻,忧愁的事,暗恋的人都是为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个时候的我们可以无限憧憬着未来,幻想着以后。我们无法预料到我们未来将要从事的工作,行业,遇到怎样的人,达到什么样的高度。但这恰恰说明了青春时期的我们有无限可能,这就叫做未来可期吧。这个电影是讲不放弃的,尹川在之南的鼓励下成为了作家,并一直坚持着。张超因为自己自身家庭原因和学历原因,导致他既有想成为人上人梦想又有一种自卑的心理让他自暴自弃。之华的婆婆再晚年开始追求自己的梦想自学英语。正如电影所说梦想是每个人都曾经努力或的,但是克服追梦之路的困难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的。正如人生有艰难亦有痛苦。在那样的时候,想起我们的年少时光,想起我们的中学时光,想起那个让我们梦想起航,可以做梦,觉得自己未来前景有无限可能的地方。

导演是曾经指导电影情书的岩井俊二,你好之华和情书也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分别以葬礼和三周年祭日开篇,两个女主都是在图书馆工作……还有什么路上遇到死去的小动物什么的。

这个电影可以当做一个青春片看,也可以让成年人或中年人回忆青春,回忆那个让所有人都平等,闪耀的地方。这个电影讲述了不完美,完美的之南有一个不完美的婚姻;尹川心爱的女子嫁给了他人;之华爱过尹川,嫁给了周姓男子,兜兜转转原来都不是你。这大概就是导演想讲的吧,这世界不完美,但却还算温柔。轻描淡写的一句你好,抹平当时所有的唏嘘。

《《你好,之华》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