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时间:2024-07-14 11:18:34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致青年教师》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1

寒假期间,在忙碌之余,静静地打开一本书,一个人独自享受着书中文字的熏陶,和室外噼噼啪啪的鞭炮声相比,也是一份难得的清静与自在。

期间,我读了吴非的《致青年教师》。初看到这个封面,顿时有一些感触,青年教师?我还是青年教师吗?毕业已有二十余年,早已不是什么青年教师了。但心里还时不时的把自己定位在“青年教师”这个角色上,无疑是不想面对现实,还存在着些许“还年轻”的幻想罢了,不过,要是和吴非老师比起来,我不就是一“青年教师”吗?

吴老师在书中,似乎是位长者在与我们亲切交谈。第一篇《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看完这一篇,我就有很深的感触。教师如果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与伤感,那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就当着学生的面哭泣吧。这有什么呢?让学生看到,老师自己的母亲、父亲一样,和普通人一样,也有悲伤甚至会感到绝望无助。

想起去年送走的毕业班,他们和我的孩子一样大,作为带了他们六年的班主任,对他们就象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倾注有太多的关爱,也有太多的期待。临近毕业,有一部分孩子调皮捣蛋,故意制造乱子,惹老师生气。现在想想,他也许是想给老师留下更深的印象罢了。

还记得那天,我把我的苦恼、伤心、失望等心情写成博文《六二班的孩子们,我想对你们说》并在课堂上读给他们听,边读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下课铃声响了之后,我抑制住自己的泪水,不让它当着学生的面流出来,而是快速的离开了教室……

在学生的眼里,做为教师,应该是一名强者,哭泣往往成为教师软弱与无能的表现。但吴老师说,哭泣与落泪未必就是软弱,因为您的悲天悯人,因为你的正义冲动,因为您的仁爱和幸福。不要忍,就让您的眼泪流下来,当着学生的面留下来。我宁愿他们面对你的眼泪感到惊愕或尴尬,也不愿意他们就那样木然的面对人间的一切。

读到《教学楼里有多少个洗手间》这一篇时,我震撼了。作为教师,在课堂上,我们努力的向学生灌输我们的知识,即使听见下课铃声,还要再“好心好意”的重复几句,啰嗦一两分钟,好让学生多掌握一些知识,可不知这时的学生中有一半甚至更多的学生已没有心思集中听讲了,而是要马上上厕所,如果我们耽误孩子们的下课时间,就会有一部分学生为了下节课不迟到,而不能上厕所,导致下节课他也不会集中精力的认真听讲,而是在心里急切的盼着下课的铃声……

我们也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上课期间,有学生举手打报告,提出上厕所,我们应当同情,不必问出原因,更不能讽刺挖苦或阻止不让去。吴老师说,通常,学生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提出这种请求的。

因此,教师上课不要拖堂,低年级的教师能经常提醒学生如厕,课上允许学生在特殊情况下自行从教室的后门去洗手间而不必报告……

作为教师,为什么要重视学生的感受?为什么要重视(特别是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渴望?因为我们的教学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给学生批改作业时,学生做对了,用红笔打上对钩;学生做错了,用红笔打叉,甚至还在怨恨这个孩子,太不细心了,这么简单的题还会出错,而狠狠的用红笔在本子上打下一个个更大的叉,来表达我们的不满与愤怒。

吴老师告诉我们,有一位数学老师,在改学生的作业时,对于学生的错题,老师批改时用红笔打叉——那个叉叉很小,稍微大意一点还看不清呢;而如果作对了,老师笔下的那个“钩钩”可就是大大的了。那位小学老师是个有心人,他是在用“心”批改学生的作业啊!

书中通过一个个案例讲述了青年教师的很多困惑,并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角度提出很多好的建议与方法。他如同一名智者,为迷茫的教育者和无所适从的青年教师指明了方向。

这本书好似一盏明灯,指引着并不年轻的我不断前行。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2

从某种程度上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共识。因此,在现实中,教育出现了不少违背发展规律,甚至是“大跃进”的现象。前一阶段我读了《致青年教师》,给了我很多借鉴。 特别对于教育的一个特征:慢有很深的感受。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他带给我们的首先是教育理念上的冲击。相对于一些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教育是慢的艺术”带给了我们更多的从容与淡定。正如吴非所言,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细致、耐心,但有时非常容易就是训斥、强迫、禁止。当然这有教育体制的原因,但更可能是教师自身教养、对教育的责任、对孩子的爱心出了问题。的确,我们不少教师以“为学生好”的名义,做了很多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事情,这是需要我们教师反思的。

社会现状反映了国人的一种浮躁心态,是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祟。这一思想也开始冲击着我们的教育。我们搞素质教育,就一股脑的把素质教育的种种做法,比赛似的加于我们的学校,各种兴趣班一拥而上,学校纷纷构建了属于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霎时间,每个学校热热闹闹,看似精彩纷呈。有人窃喜:素质教育已在我校提前结出成果了!可是,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快,只是为素质教育穿了一件外衣而已,没有实际的意义,是违背素质教育规律的。教育的快,还表现在片面追求升学率上。这也是一个极端。有人说,我只要升学率高了,就能遮百丑,于是乎,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让学生没完没了的做作业,没完没了的考试,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还美其名曰:学海无涯苦作舟。学生是承受痛苦了,但也没发现学生得到舟啊。急速提高升学率与提高教学效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是带有明显功利色彩的行为,属于拔苗助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生命既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是一种脆弱的极易损伤的作品,有时只消一句冷酷无情的话,就足以扯断一根纤细的生命线。”是啊,教育的使命就是用耐心搀扶生命成长的一段时间,孩子的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自我确认、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过程,我们可以给予学生一时的搀扶,但我们总不能拖着孩子跑啊。

在生命化教育的理念中,教师需要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用生命去推动生命,用生命去润泽生命,在生命化教育的高度下,教育毫无疑问就是慢的艺术。如果教师用生命的高度来看待学生的成长,学生的学习生活就是他们生命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学习是否愉快,这其实关系到学生的生命质量。因此,让“教育是慢的艺术”的理念成为越来越多教师的共识,让教师们在繁琐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宽容,多一些期待,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引领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现在的教育不缺宏大的理论,更需要的是回归常识,教育是慢的艺术,其实就是一种常识,需要我们去尊重。

教育是慢的智慧的艺术。教师要用心慢慢去做,这体现了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尊重。教育是润泽心灵的艺术,不能 ……此处隐藏7681个字……到坐班老师边上,问:“老师,您能借我几分钟吗?”老师回答说:“当然可以!”班长说:“老师,我想和班上同学说说运动会事情,您能回避一下吗?”老师笑了笑,出了教室。随后,班长就公布了班级事宜,非常具体安排哪些同学搬桌子到运动场地,哪些同学买食品物品,哪些同学维持运动场地卫生,哪些同学要负责接应拉拉队工作以及接应运动员……万事俱细,安排井井有条,还在外面的坐班老师听了,好生佩服呀。之后,坐班老跟我聊这样事问是否我安排的,我摇头不语,但心中感到无比高兴有这样的一个心中特有班级的学生。记得有一次,我在课间看到一个男生蹲在水桶旁边,一手拿着抹布,一手拿着拆下的风扇罩子,一根一根地仔仔细细擦过去。过了两节课,我去发作业,看到另一个男生提了一桶水回来,而原来擦风扇的那个男生还是蹲在继续擦班级其他的风扇,我忍不住夸了一句,你真勤快,只见这男生笑着憨憨回答说没什么,没什么,小事情。每一天都有某个他,她或者他们为班级做着这样那样的事,这跟老师分配的任务,班级的奖赏都没任何关系,只是他们发自内心去爱护自己的班级,我们的学生真美!

下课时,走在教学楼的楼梯,有时我们会看到一个并不强壮学生背着或者搀着另外一个把他还大个脚受伤的同学走,从一楼一直背到或者搀到四楼,问他要不要帮助,他会说没有关系慢慢来。其实,教学楼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已,还有宿舍楼,教学楼到宿舍楼的一段路。班级也有这样的例子,我会觉得背着同学爬梯的学生太辛苦,安排其他同学帮他替换,这个学生就马上说,“老师,小CASE,不需要这么多人的呢”,边上的同学也马上应和,“老师你放心,有我们呢。”晚自修结束,走在教室外的走廊上,我们会看到有些学生像个老师一样帮助其他同学解答难题。记得有一年英语会考在即,一般来说理科班的男生的英语会考问题比较大,老师建议搭对子辅导,班级中成绩比较好的女生自愿在晚自修后帮助那部分男生,这样的对子这个班级有十对之多,每天有一个女生主负责复习内容,其他女生负责检测。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一直坚持着,直到会考的前一天。这样的互助在每一届都会看到,我们的学生发自内心并用实际行动去帮助自己的同学,真美!

有一天,我正在楼梯往上走,一个学生“嗖”的一声从我身边而过,箭一般的速度冲下楼梯口。我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情,跟谁他的身影往前看,着只见他赶紧上前帮还在一楼慢慢行走的有着身孕的物理老师拿书,器材。原来这个他在楼上就看到老师从办公室出来,他跑的如此快就是为了让老师少累一点。也许你会觉得这是对待特殊人群,其实不然。每当我们端着电脑、书或者作业本走进教室之前,总有学生看到之后,会马上伸手帮你端。每当下楼梯的时候,我们学生看到穿着高跟鞋的女老师,都会善意的提醒老师当心一些。每当下雨天的时候,我们站在学校的中厅等着雨小点时,总会有经过学生的对你说,“老师,我帮你撑一程。”你回头看的时候,有些学生未必是你认识的。每当查寝完毕的时候,我的学生对我说过最多的话就是“老师,您也累了,赶紧回去吧,路上注意安全”。每当毕业的时候快上大学之前,我们很多的毕业学生都会来到学校的办公室串串,看看曾经教过自己的老师,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我们的学生发自内心地关心自己的老师以及毫不吝啬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真美!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借我借我一双慧眼,让我们发现更多的关于学生的那些美丽的事儿。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9

春节过后,孙校长给我们每位教师推荐了一本书,我选择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老师》。在这本书里,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用其平实的语言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边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边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读吴非老师的文字,真正懂得了:教龄、资历、经验,未必就意味着是个成熟、理性的教师!

在《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里,吴非老师说我们教育孩子们成为人,我们自己首先必须是情感正常的人。所以,当无法抑制自己的的激动和伤感时,就让我们的眼泪流出来。不由得想起自己刚从教时,在一节课堂上,由于几个男学生的故意捣乱,我停止正在进行的课,对学生讲我的求学经历,希望能够感动他们,由于感情过于投入,边讲边流泪,事后觉得自己过于幼稚,竟然在学生面前流泪。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想想:是啊!我们也是普通人,我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需要有情感宣泄的时候,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当着学生的面流泪呢?我们要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老师。说实话,面对学生,我笑过,也哭过。曾为学生那纯洁善良的心灵感动得流泪,也曾为他们中一些同学的不争气而伤心落泪。事后,我常埋怨自己太没出息,感情太脆弱,但看了吴非老师这篇文章后,我明白这是我真情实感的流露,是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作为教师,就是教学生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人,而不是一个对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冷眼处之的人。如果我们教出的学生都是冷血动物,那么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我认为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真正的人,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关注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发现真善美的引导者。!

作为教师,不仅要当好学生们的领路人,还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所以说,教师胸怀博大,学生自然就“大气”。这其实跟我们常说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是一个道理。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不能事事斤斤计较,不能嫉贤妒能,不能心胸狭隘,我们不妨也做一个“肚里能撑船”的老师,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

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做一个专业知识和能力很强的老师。一个连自己专业都不爱的老师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而优秀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开关”就在自己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我们要想当一盏不灭的灯,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充电,才能使这盏灯一直发光。所以,过去我们那种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就得有一桶水的观点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的一桶水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识面很广,而知识更新的又是如此之快,如果我们还停留在原来所学的知识层面上,我们迟早会被淘汰。所以,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应当远远高于学生,非此不足以为师。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阶段,我们老师应当表现得比学生更善于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指引学生面前的道路。

《致青年教师》这本书,真的很好。几乎每一篇都有感受可谈,让我们始终记住我们是教师,是孩子成长的导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孩子的成长是教师的职责。读吴非的书,很容易被里面一种积极向上的东西打动着,在这个浮躁的年代,追名逐利的社会,我们很容易迷失自己,确实需要常常读上这样一些书来荡涤自己的心灵,拨开身边的迷雾,知道自己前行的方向。坚持自己该坚持的,改进自己该改进的,然后让自己的心安下来。所以,感谢孙校长的推荐,感谢吴非老师的书!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