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

时间:2024-07-14 11:15:36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1

《我与地坛》是一部非常难得,值得人反复深思“把玩”的作品,也许是我自身阅读量的不足问题,在中国近代散文史上这是一篇少有的极具充满哲思意味的文章。在作者悲凉而又充满希望的笔调下,写出的不是骚情烂文,而是凌驾于整个人类之上,向我们解答‘人’这一终极命题。

“一座荒芜并不蓑败”的园子,一个活到最犯案的年纪忽地残疾了双腿的年轻人。在野草荒藤茂盛的自在坦荡之际,这个失魂落魄的年轻人摇着轮椅踏进这片荒园,十五年间,日复一日,他每日是存着如何死,如何生这一矛盾体。

《我与地坛》主篇大致可分两个结构:

一、作者对“生”这一复杂问题的思考,以景物描写为主。一草一木间背后影射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蜂儿如一琐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意见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二、追忆回想表达对母亲到怀念。明暗线穿插交织,挣扎于生死之际的残废青年。愤世叛逆的孩子,两种形象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地坛荒芜并不衰败,母亲:苦难却又坚强。一人一物变化间,早已体现作者对自己未来何去何从的回答,对人生多灾多难的思考。

《我与地坛》整篇文章,共分七节,风格独特,打破了文人创作与作品间固有的距离感,充满自传,自省,自诉的意味。作者的真实身份融入其中,表现自己。在内容上,写景、议论、抒情、叙事也毫无隔阂而言。相互融合,贯通始末。内涵饱满。在这么长的篇幅里,容纳这么多的内容。结构显然是一个关键。全文看似率性而为,不拘泥于技巧。全文章法七节分而列之。难见起深较合。虽无关联,又似镶而嵌之。但全文生气灌注。作者从大局着眼,抓住文章的氛围与情调。文字情深而又思沉。展说大将气度,写得相当洒脱自在,一气呵成,毫无赘言。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显有一片静土用来思考,更是匮乏一部作品来让人深思感悟。读史铁生的作品,能在宁静与平淡的伤感间细细体味“生命之重”。最后,就附上书的一段话来作为此篇的结尾吧。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有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那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2

“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读罢《我与地坛》,我能感觉到史铁生以残疾之躯渡过充实人生,其中饱含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亲情的讴歌。文章字字珠玑,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

“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园中凋零萧瑟的景象出现在史铁生的面前,必定使他联想到了自己的病体残躯,不幸遭遇。中国文人自古以来都有这种感触,杜甫,苏轼……都曾经触景伤怀。而史铁生却从残疾生命里体现了不服输的精神,他坚强的崛起,豁达坦荡。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他看到自己的身影。

他两腿残废后,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当他一天到晚耗在园子里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心中该是多么的难受啊。可是他也看到了满园的草木竞相生长,看到世界自然万物生机勃勃。我相信他心中一定充满了希望。反观我自己呢,经历了几次考试的失败之后,态度消极,仿佛对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抱着失望的心态。直到这次暑假回家,一天早上我看到爷爷一大早就跑去砍了几根竹子回家。我心里一阵疑惑:都八十几岁的老头了,整天瞎折腾什么呢?下午我出门时,却发现他已用竹子编好了一个鸡笼的底座。爷爷见我出来了,忙擦了擦脸上的汗水,一个劲的冲着我笑。

我不知为何突然脸红起来,忙把头扭过一边去。是啊,我有什么资格接受这纯朴的笑容呢?就因为几次考试分数不理想,迟迟不能从失败中走出来,整天唉声叹气的。我看着自己小腿光滑紧致的皮肤,一个本该阳光向上的少年,却藏着一颗自甘消极的心;而一个年过八十,肌肉松弛的老人,却怀着一颗炽热的心,这多么令人无地自容啊!

“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地,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涉世未深的人总喜欢新鲜好玩的东西,而尽历风霜的人们却喜欢经历岁月打磨的东西。母爱,就是一场经历打磨愈发温润的玉石。而史铁生的母亲,就像那座地坛,岁月不断的打磨着她,琉璃遭蚀、朱红淡褪、高墙坍圮、雕栏散落……岁月使她的青春褪去,却使老柏愈苍幽,荒滕愈茂盛——这是她对儿子的爱!这样的母亲,融化了史铁生的苦闷和愤怒,让史铁生看到了处处虫鸣的午后,鸟儿归巢的傍晚。而我们的母亲又何尝不见如此呢,承受来自生活的巨大压力,肩负教育子女的重担,还要包容我们的不理解所带给她的痛苦。因此,我们应当庆幸母亲安在,及时行孝。

地坛中既有虫鸣鸟叫,也该有芸芸众生。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的女孩,他们给作者鼓励和感动,而我想在作者心中,无论幸运或者不幸,他们都已得到作者最真挚的祝福了吧。相信作者在这里已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并坚强地走了过来。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3

七月,自母亲做完手术后,我便读起史铁生的文章,从《我与地坛》开始,很奇怪,为什么《我与地坛》会成为我的泪点,是对生命意义的崇高敬畏吗?是对经历人生磨难后的坚强感悟吗?或许都不是,应该是心底最不愿触碰的,关于对母亲的愧疚,对母亲独有的超越生死的情怀。

看到先生在文章中不断表达对母亲的追悔莫及,便觉得我与母亲在一起的时光有种压得人喘不过气的紧迫感,看到母亲的无微不至的呵护时。想想现在的母亲在我面前就像一个害怕犯错的孩子一般,与我相处时太过小心翼翼,不禁反思自己的行为给母亲带来怎样的担心、悲伤和心灰意泠。

多年前,读到《秋天的怀念》不以为意。那时,老师点我读课文,读到最后“咱们娘俩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班里调皮的男生哄堂大笑,格外不好意思,现在想来,那时的我们是多么的可笑,现在再次捧起《秋天的怀念》,更多的是难以抑制的潸然泪下。有些书,不是我们读不懂,而是没有相同经历的感同身受,没有曾经悲痛的岁月沉淀,永远都是模棱两可的看看。

有几年的时间,我始终无法从父亲离去的悲痛中走出来,甚至责怪到母亲,为什么当年不给父亲找更好的医院,可能不会有后面的意外。父亲成 ……此处隐藏3332个字……价值与寿命不成正比,你所期盼的也未必如你所愿。

这使我想到了远方的一个老婆婆,86岁了,身体一直很健康。我与她本不是亲戚,而我母亲称她为奶奶,她帮着外婆照顾孩提时的母亲。几年前,母亲带我去看她,那时候我开始记事了,看到她的生活那般困窘而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我的眼泪一发不可收拾。她被儿子儿媳厌弃,自己一个人住在小屋子里,没有地砖没有电器,只有一张床,一个炉灶,一张小桌和一堆茅草。可她依旧是豁达的,我看着她脸上的沟壑,那是八十六年风雨留下的痕迹。她笑的很明朗,虽然有那么一点点无奈;可是我知道,她和史铁生一样,也会在桑榆之时想自己活着的意义,想自己的悲哀与困苦,她也想过放弃,可是她都熬过来了,没有什么比坚强地活着更令人敬仰。然而最近我听闻她得了癌症,且是晚期,也许死亡已向她逼近,可是我坚信,历经风雨后的顽强与坚韧会让她依旧豁达地走完人生。

再回顾自己的生活,烦恼遍地。如果我选择一一拾起,只会更加困惑与迷茫。人生是有限的,我为什么要纠结于让自己难受的事,而不是多想一想以后的美好呢?沧海桑田,没有人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你我会变成什么样子。倾覆或是流离,我们要随遇而安,像史铁生那样,悲伤后,找到自己的方向,重新出发。这些也许现在我们还无法做到,但当我们在这条路上走了很久很久,也许有一天会突然发现,曾经的悲伤不再那么悲伤,曾经的回忆里亦充满了欢乐。一切都是既定的,行走在世上,朝朝夕夕繁华与沧桑入目,是罪孽,亦是福祉。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7

最近读完了史铁生先生的散文集《我与地坛》。

我认为史铁生先生的创作灵感以及他写作道路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的病痛。他终年被禁锢在轮椅上,行万里路是做不到了,那就读万卷书;无法使自己的物质世界变得富饶,那就让自己的心灵花园走向美好。他比一般人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让心灵在天地间挟飞仙以遨游,用更深沉的目光去审视世间万物,向另一个世界眺望,在黑夜的宁静中回忆白昼的喧嚣,在死亡的归途上小酌生命的悲欢离合。

史铁生先生所有的文章肯定都是在轮椅上完成的,但文中的他很少坐在轮椅上,要么是重回儿时重品历史百味,要么是憧憬未来重新生机勃勃。这么说他在生活中好像只是沉浸在过去或不着边际地设计下辈子。比如在《好运设计》中,他把自己设计成了一个在顶尖大学当博士生的卡尔。刘易斯,什么都是完美的。但这篇《好运设计》是他自我点醒的一个过程,因为人是不可能完美的。一个完美的系统肯定会崩坏,学会接纳自己的劣势,这便是病痛教给史铁生先生的。

史铁生先生有两篇相当长的散文是《记忆与印象》以及《记忆与印象2》。这两篇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作者脑海中的往事,挑取印象深刻的、有意义的事叙述出来,加以“大小史铁生”的评价,使作者对事物的评价有了多样性,一深刻一浅显,既不呆板,也不生涩,完全是发自肺腑,来自心底。

在《记忆与印象2》的开头,有这么两句话,我觉得值得我去琢磨:“记忆,所以是一个牢笼。印象,是牢笼以外的天空。”我从字典上发现,记忆的意思是“过去的事物保存在脑子里的印象”,这仿佛把印象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是保存在脑子里的,一个是没保存在脑子里的。因为有或有过印象的事物肯定是见过的,见过的肯定是过往的。但字典上对于印象的解释是“感受过、接触过的事物在头脑里留下的迹象”,也就是没留下来的不叫印象。这就有些令人糊涂了。但是稍微抠一下字眼就会发现,在上文中我们解释记忆之后,解释印象之前,对印象的分类中把印象分成了两类,一部分是记忆,另一部分是被遗忘的印象。“被遗忘”并不代表它从来没来过,并且作者也说,它们只是在脑海深处深睡着,抵抗着岁月的风化,之后再突然醒来,变成平凡无奇却令人唏嘘不已的青葱岁月。而作者笔下“牢笼外的天空”,也正是这些人生中的美好岁月。

年少气盛的我们总以为一路的飞奔向太阳才无愧于生命,这没有错,我们也需要那股冲劲。但总会有东西阻挡你,或是一块绊脚石,或是一面看起来无法逾越的高墙。如果短时间内无法翻跃,别不知所措,也别硬碰硬,那就静下心来好好整理整理被风吹乱的衣襟,欣赏一下拂上身的露珠,回望曾洒在你身上的盈盈露珠,用心灵看穿这阴霾。最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睁开眼,又是一条通天大道。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8

拜读了《我与地坛》,起初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因为儿子说需要我写感想。可是,读着读着,不知不觉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有几处让我不禁为之动容。这些年,整天不知所忙地忙碌着,虽然不能说是爱学习之士,但是经常让自己找到读书的状态。可是,《我与地坛》带给我的震撼已经很久没有过了。

作者的执着与坚强感动着我。虽然失去双腿的他曾经在年少时有过失落与暴躁,但是他日日躲进地坛,去深思,去观察,去体味人生。从不间断,这是多么执着的一种精神,也就是这种精神成就了他。面对残肢,面对挫折,风华正茂的他从彷徨走向沉着,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用艰辛的劳动成就了自身的价值,给世人留下了无数的启迪。做为身体健康的我们,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却经常会因为一些琐事,甚至为了官位而自寻烦恼,相比之下显得如此渺小。母爱的伟大无私震撼着我。

作者的双腿瘫痪给了他痛苦的青春,这注定了他母亲痛苦而短暂的一生。当他年少无知,时,他母亲所承受的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她用自己的不动声色,去放纵他、去呵护他,因为他母亲知道未来的路需要他自己去闯。也许作者现在的成就能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可是她短暂一生承受的痛苦在天堂能释怀吗?作为已为人母的我,经常认为自己是一个很称职的母亲,为了孩子的生活学习操劳着,甚至为了儿子可放弃官位与金钱,以为这样自己就很伟大了。但是和作者的母亲相比,我付出的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我心底,孩子的平安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最重要的,可是有时对孩子的缺点不能耐心地引导,对孩子的一些习性不能平和地接受,甚至有时因为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会暴跳如雷。虽然我的出发点是好的,愿意孩子多学知识,为将来的就业生存打好基础,可是由于方法不对,往往会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影响母子的感情。

不得不承认,作为母亲的我,胸怀还不够宽大,对孩子的付出,没能做到任劳任怨。随着岁月流逝,孩子的长大,我会加强与孩子的平等交流,在平和心态下享受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乐趣。作者的博爱感染了我。虽然作者自身残疾,可是对生活的热爱流露于笔尖。如果没有爱,他不会发现地坛的内在;如果没有博爱,他就无法观察数年来地坛的变迁,以及每一位进出地坛人的特点,只有对生活充满热爱,情感升华到博爱的人,才能那么细致地观察一切,精心地记载一切,用美丽的文字描述一切;只有心底有爱的人,他才能感悟出人生的意义,从痛苦境地爬过,走向光明;只有心底有爱的人,他才会如此懂得感恩,知道忏悔,才能勇敢面对自己年轻时犯下的错,才能把一切写出来,让世人得到教育与启迪。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事很多人,不可能事事称心,处处如意,需要我们坚强,需要我们都有一颗平常心,一种平和的心态,学会面对,懂得感恩。记得有句禅语道:当你抱怨自己的鞋不好时,却发现有人竞没有脚。所以不管是已经工作的母亲,还是正在苦读的儿子,都要尽心尽力地去付出,这样才可以拥有无怨无悔的快乐人生。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